第32章 ,要杀蔡邕
继续上路,一路之上,赤地千里,附近的城镇田庄几乎都被西凉兵劫掠一空,有时夜里想找个投宿歇脚的地方都没有,只能露宿荒郊,起初蔡琰提心吊胆,跟几个陌生的男人同行,心中甚是不安,可赵云以礼相待,对她非常照顾,蔡琰渐渐打消了顾虑,对赵云发自内心的感激。 风餐露宿,历经跋涉,经过十几日的赶路,这一日,终于来到了长安,虽然天子已经迁都到长安,可是这边的情况与洛阳相比,也强不到哪里去,一派破败景象,断壁残垣,甚是荒芜。 因为,在迁都之前,长安也是一片废墟。 “喂,你们听说了吗?蔡中郎被抓起来了,要被杀了!”刚一进城,赵云就听到路旁有人议论。 “嗯?”赵云心中突然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,忙跟人请教“不知你们所说的是哪个蔡中郎?” 蔡琰也把头从马车里探了出来,瞪大眼睛看着被问话的那个人,那人叹了口气“还能有谁?当然是蔡邕大人了。” “我父亲?”蔡琰大吃一惊,突如其来的噩耗,让她一时惊吓过度,当场昏了过去。 赵云也跟着叹了口气,忙找了家客栈住下,又请了一个郎中给蔡琰诊治,太史慈也被赵云派去街上打探消息,没多久,蔡琰缓醒了过来,顿时眼圈一红,哭成了泪人,赵云连忙劝说“放心吧,也许事情没那么严重,蔡中郎德高望重,海内扬名,朝野上下无不敬重,应该不会有事的。” 尽管赵云心里没底,可为了让蔡琰早点好起来,不得不这么说,其实,他明白,如果这真的是王允下的命令,执意要杀掉蔡邕,那事情,怕是很难有转机。 《三国》中,蔡邕是在董卓死后,因为吊祭了董卓,王允对此大为不满,不顾百官劝说,冒天之大不为杀死了蔡邕。 一来蔡邕吊祭董卓,二来,蔡邕正在准备编写《后汉书》,王允觉得一旦饶过了蔡邕,蔡邕一定会在书中对他指责诋毁,这不是王允想要的结果,所以一意孤行,杀了蔡邕。 眼看天快黑了下来,在赵云焦急的等待下,太史慈总算是回来了,一看太史慈的脸上的表情,赵云便心头一沉。 太史慈脸色凝重,一点笑容都没有,心里像是压了一块千斤巨石一样,进屋之后,连连叹气“怕是难有回旋的余地,不少朝臣都替蔡中郎求情,但是王允一概拒绝,这次怕是铁了心要处死蔡中郎。” 幸好蔡琰在另外一间屋里,赵云冲太史慈打了一个手势,带着刘和齐周一起来到外面的走廊,哪知,他们前脚刚出来,蔡琰也跟了出来。 “究竟是因何而起?”赵云忙询问,因为赵云的关系,董卓死在了迁都途中,他心中纳闷,难道蔡邕的死,还跟原来的剧情一样吗?不应该啊。董卓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,蔡邕要是吊祭他的尸体的话,要杀也应该早就死了。 太史慈又叹了口气“事情是这样的,董卓死后,王允曾找他谈过一次话,谈到董卓的时候,蔡中郎连连叹气,脸上露出了几分不忍的神色,就因为这,王允就对王允生出了怨恨,也因此,招来了杀身之祸,王允断定蔡邕是在为董卓鸣不平,而且是出于感怀私恩而不顾公义的鸣不平,董卓被杀,普天同庆,蔡邕大人居然在这个时候替董卓叫屈抱怨,在王允看来,简直是大不敬之罪,同情国贼,即是反贼,王允勃然大怒,要拿蔡邕杀一儆百,警示世人。” 王允当时勃然大怒,厉声训斥蔡邕“董卓国之大贼,几乎倾覆汉室。君为王臣,当宜同仇敌忾,竟然怀其私恩,忘却大节!今上天诛灭罪人,汝反表伤痛,岂不共为逆党?” 就因为这句话,蔡邕当场被抓起来投进大牢。 之所以一直没杀,一是刚刚迁都,诸事繁忙,朝局尚不稳定,二来文武百官苦苦相劝,王允也不好直接将蔡邕杀掉,所以便拖到了现在。 太史慈顿了一下,又说道“这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,就算蔡邕有罪,也不应该被杀头,那王允自从来到长安后,不少人暗地里纷纷议论,说他好像变了一个人。” “哦?”赵云恍然顿悟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 太史慈接着说道“我四处打听,多少了解了一些内情,不管是谁劝说王允,他都断然拒绝,口气甚是专横,俨然他已经成为了长安之主,就连吕布也得听是王允的命令,至于当今天子,尚且年幼,也对王允甚是依仗,杀蔡邕,其中不乏立威的成分。” 究其原因,是王允手中的权利,让他变了。 常言道,有钱就变坏,虽有些偏颇,但不可否认,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。 钱能让人改变,权利也一样。 迁都之前,王允不管做什么,至少被董卓死死的压了一头,他手中并没有实权。 可是迁都之后,恶贯满盈的董卓已经死了,王允和吕布虽说共同执政,可吕布粗莽武夫一个,朝中大权毫无争议的落到了王允的手中。 王允在政治上因此出尽了风头,人们敬重他,拥戴他,几乎把他供若神明! 站在全力的巅峰之上,一直隐含在王允体内的专制欲(望)被巨大的功勋给唤醒了,他是忠臣不假,也算是好人,可是,他的私心,却得到了极大的膨胀,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,他以为,自己做的都是对的,都是为了匡扶汉室,为了重整社稷。 之前痛恨董卓的专制,却反而一步步的步了董卓的后尘,亦步亦趋,王允正在变成第二个董卓。 不是说他坏,而是便的独断专横,变的目中无人。 要杀蔡邕,立威是一方面,警示别人也是一方面,最重要的是,他要封住蔡邕的笔杆子,绝不让不利于自己的历史声音出现。 饱读诗书的王允,对司马迁做的《史记》深有抱怨,《史记》诽谤朝廷,贬损当世,对朝廷,对百官,对天子,对当时的世道,都大肆抨击,王允甚是痛恨,一旦放过蔡邕,王允觉得蔡邕也跟司马迁一样。 王允骨子里,忠于汉室,忠于朝廷,这个世道已经够乱了,一旦蔡邕把真话通过汉书流传下去,那绝不是王允希望看到的。 家丑尚且不外扬,国丑,更不能诉诸笔端流传后世!